读《图解-黄帝内经》知道老祖宗把心、脑功能搞错了

          
现代解剖学和医学已证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思维、人的精神活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都得益于人有大脑的独特作用,大脑机能是人具有意识的物质原因。

然而我们的老祖宗们虽然在那时就明确地知道五脏六腑的作用,可就是没有认识到脑的功能,也是的,脑部的解剖唏哩逛荡一团粥,没有精细解剖技术是看不出什么的,哪儿还懂什么思考、记忆什么的。其实心就是个供血的机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件。心有问题了,跳的快了慢了,我们的意识思维就觉得难受了,可能是据此古人就觉得心也是用来思维的,产生意识、情绪的。











































因此导致了传统看法认为人的意识活动,都是出自于心脏,心才是思维的器官。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说:“人何以知道?曰心。”即使到了宋明理学的时候,理学家还是认为人之所以对客观理性的知,也是由于心知理的原因。心与理相通,所以心即理。而另一个完全否定客观世界的王阳明,则更加夸大了心的能动作用,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因此他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较早的两部有名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灵枢》等,就持有如此相同的看法。如《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这两篇著作都强调“心藏神”等。这样,人的意识和精神活动,就基本上与人的心紧密相连了。

基于以上传统文化的根基,所以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化思想中,心与思、想、情、意、志等字语是紧密相联系的,如心思、心想、心情、心意、心志等。于是心理活动就是人的各种精神和意识活动。

看看下面的事情那一件是由心来做的:心想事成、心事重重、计上心来等等;表现在情感上,有所谓心花怒放、心烦意乱、心情沉重、心急如火等等;表现在意志上,有所谓下定决心、坚定信心、雄心壮志等等。很明显,心的功能代替了脑的功能。

当然,在语言文化上并非是完全没有脑的位置,如“用脑子想想”,“你没有脑子”,“伤脑筋”等等。但这些都是 近代的事了。总体上看,语言的表述,主要还是由心来表述。

由于历史和传统文化,还有语言习惯等原因,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凡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脑才是思维的器官,心脏是循环系统中泵血的器官,思维在脑不在心,但不因此在语言习惯上就完全地改变过来。在现代的汉语中,心仍然与思,与人的一切意识活动联系起来,在语言活动中进行表述,它和历史上的语言文化一样,进行着彼此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事实上这样做,并没有影响到人们对人体生理的正确理解。

但,如果你没读这篇文章,你一定没意识到今天你 “心情”愉快实际上并不是你心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