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及胡兰成女人们




并不知这个胡兰成何许人也,因喜欢张爱玲的作品,才对这个让孤傲才女 “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 的男人有了点好奇。

读着读着,这个男人在两年后又让张爱玲发出绝望的悲叹: “ 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

这该是怎样一个男人啊,居然真的就让风华正茂,二十余岁的一代才女从此花凋叶残了。

后来读了他的 “ 今生今世 ” ,难免会感慨于他对女人的游刃有余。真是太有才了!

一生中,狎妓不算,上了他自传的,就有八个。而且无论他是怎样的始乱终弃,每一个对他却都是情意绵绵,难以释怀,不能不说他是个中高手。

正如他自己所述 “ 我与女人,与其说是爱,毋宁说是知。情有迁异,缘有尽时,而相知则可如新,虽仳离决绝了的两人亦彼此敬重,爱惜之心不改。 ” 一个 “ 知 ” 字,让八个女子忘了天上人间,不知今昔是何年了。 看的出脸皮真是够厚的了!

纵观胡兰成的情史,无外乎两点: 博爱,寡义。惯穿始终的,是他骨子里的自私的本性。因为披着件文人迷人的外衣,往往极易吸引女人的注意。

他的博爱可从他一生中女人数量和品种的多样性中可见一斑。

他的第一,二个妻来自农村,是出于中国传统的传种接代的需求。原配唐玉凤,为他打理一个穷家,过劳而早死。虽然她的死让他 “ 此心如天地不仁 ” ,但那些伤感,在读完他的自传后,才知道,胡兰成的原配死时他还穷得叮当作响,还没有任何风花雪月的资本。而那时他是非常需要她来帮衬家计的。他的难过,是因为失去了一个掏心献肺,忠心耿耿的佣人,而不是一个爱人。这个从他对第二任妻子全慧文的所作所为,就可知道,即使唐玉凤高寿,日后还是要被他搁置一旁的,顾自寻欢作乐去。女人一世默默的侍奉,可能因为长寿,最终还可能会落得连一首悼诗都得不着。

他的第三个妻应英娣是当红舞女, 其实是妾,满足他旧式文人的 “ 狎妓 之乐 ” 。后来因忍受不了他移情别恋张爱玲,而与他离了婚。

这个吗,也不知张爱玲光彩不光彩?

张爱玲是他的第四号,是唯一的一位是他爱她的才情为先,而引发的一份恋情。应该说张爱玲的长相和风貌也就那么回事,但读到胡兰成那么痴情、穷追猛打,还为张高兴呢。可惜张爱玲和他结婚才四个月,胡就在武汉与只有 17 岁的小护士周训德又搞得如胶似漆了。

胡兰成永远是耐不住寂寞的,即使在逃亡途中,他都能化险恶的处境为男欢女爱之机会,这可以从他在温州流离失所时与施家小娘范秀美,和在日本与日本房东一枝,之后,又和上海黑帮头子胡四宝的寡妻佘爱珍之间的感情戏中可以窥见。

胡兰成既有对原始续香火用的女人的需求 ( 唐玉凤,全慧文 ) ,又钟爱能陪他寻欢作乐的女人 ( 应英娣 ) ,他亦不可能只停留在文人精神上意淫般的极乐 ( 张爱玲 ) ,还时时需要女人能帮他随时随地解决实际生活和肉体需要 ( 周训德,范秀美,一枝,佘爱珍 ) 。对这些女人,他通通都爱,都要,虽都是出自真心,也只不过是极端自私的占有,为己所用,而从不为那些女人着想。

在过了初时的甜言蜜语期后,他总是很快就要移情别恋,一点也不犹豫,不含糊,看似多情,实为残忍寡义。

张爱玲因为他而受了不少骂名,因为她甘愿做一个 “ 汉奸 ” 的妾。解读张胡短短的恋情,我挺为张爱玲叫屈,同时也不明白张爱玲到底是人、是仙还是鬼迷心窍。因为,至始至终也没贪图他一丁点钱财和所谓的地位。相反,在他落难时,虽然她深深地被他的移情别恋所伤,仍出巨资供他花销。这个张爱玲对于自家亲姑姑,弟弟都斤斤计较得很的女人,怎么能做得到的呢?胡兰成到底有多大的才还真没研究过,但可惜了没做个生物学解剖,看看到底比其它男人多了什么部件。

从男女爱恋角度出发,你看到的是,当一个女人被一个男人厚颜的追求所感动后,最终为一个聪慧男人看似谦卑的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 而卸了所有防备,毫无保留地让他占有了一个封闭已久的心。她贪恋的是与他“忘了日月星辰的闭门神聊”,是一种精神上的极致享受。这你就明白张爱玲了。其实在这段张胡恋中,胡兰成受益最大,占了纯情的肉体、占有了才华,也因为张爱玲的缘故,才有他后半生流亡日本时所完成的一些文学创作。有了吹牛的资本和引料。


下面的东西是摘抄下来的张爱玲生平。读后你一定对一代才女给予深深的惋惜。

张爱玲,英文名字的中译,当时她母亲为她报名上学时匆匆起就的名字,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最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姓名,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日,并逐渐在风云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魅力。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图片-新闻-网页)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因此,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是怕穷的,为了不过穷日子,在当时女性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婚姻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式和目标。


张爱玲从四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 第二炉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时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鸿鸾禧》(1944年5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 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事实上,张爱玲在五十年代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创作,包括《倾城之恋》、《金锁记》、《赤地之恋》、《半生缘》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为故事场景,在荒凉和颓废的大城市中铺张旷男怨女,演义着堕落及繁华。


在张爱玲的这些作品中,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的当数《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写一对精明过份的男女是如何在爱情上锱珠必较,功利全局,最后却因香港的沦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这是一部香港式的\'传奇\'故事,却深刻地反映出乱世中的人情全然没有些许纯真,使人性得到稳定和规范的竟是险而又险的\'传奇\'力量,这部小说对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仿佛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家之手,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中国现代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张爱玲的这些作品曾被当时的评论家评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这是她用灵魂去读灵魂的所得。


张爱玲在当时的触目,还不仅仅在她的美文,她的为人处世也几成一篇篇“传奇”,让人们留传至今,成为文坛轶事。见过张爱玲第一面的人,都会为她的衣着所惊叹。你很难用奇装异服的词句来形容她,但她的衣着款式、色彩的确与众不同。张爱玲不但在服装上出新出奇出古,在颜色的选配上也喜用一种鲜明而又参差对照的色彩。柠檬黄,大红,葱绿,桃红,士林蓝都是她常选用做衣料的色彩。可以想象,如此出色的颜色与出格的款式相配,会产生多么惊人的效果。但张爱玲的态度却是如行云流水,处惊不乱,我行我素地按自己的意愿着装出席各种活动和社交。从中可见她观念意识的笃定和超常规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她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几乎都是以上海、香港等大都市作为背景的。她特别敏感都市生活的大雅大俗,一份独特的见解,一种越轨的笔致,十分耐人玩味。


1961年夏志清教授的《现代中国小说史》曾以专章讨论张爱玲,并将她与鲁迅及茅盾等大师平起平坐,不单肯定了张爱玲的才情,更为日后“张学”的研究奠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