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之我评

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日前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真是可喜可贺,继“断臂”之后又为华人导演争了个大光。

“与此同时小说《色•戒》也因此受到更多关注,作家出版社9月新书《张爱玲《色•戒》以详实权威的资料,近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环绕《色•戒》的种种,做了全面的解读。”真是不可思义,这么大的出版社,那么多学富五斗的名流作家、编辑,怎么刚刚重视这个《色•戒》。难道就因为由大导演拍成电影出了名,你们就觉得《色•戒》就真的有那么重要的“文化价值” 了吗?。管它呢,出版社省得打广告了,书能卖出去就好。不知大导演拿个死人的作品来乱导是否要给死人交版税?

两年前读过《惘然记》,其中这篇28页的《色•戒》读了三遍,原因是作品中有些话(对当时事物的描写)晦涩难懂,故事的情节压缩太大太跳跃难理解。但出于对张爱玲作品的热爱和对她精致语言运用的崇拜,还是仔仔细细地读了三遍,弄懂了大致的意思。我那时认为《色•戒》的故事情节和内容极其一般,这样内容的小说遍地都是。现在我明白了,原来是自己知识浅薄,这么有“举足轻重” 分量的小说没给当作一盘菜。但也别怪我,我只是个喜欢阅读或喜欢张爱玲作品的读者,还没有那么高的深度去挖掘一个作品的伟大,连作家出版社还需当跟屁虫呢。

你们看看现在的文化骗子 – “托儿”又都开始炒起来了。

什么“小说《色•戒》在张爱玲的写作生涯中,无疑是最为特殊的,是张爱玲晚年最精彩的创作小说,也是在她作品中有举足轻重分量的小说,它整整写了近30年,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花费时间最长的一篇小说。何以一篇短短万余字的小说,要花上四分之一个世纪来写作?她为何拒绝读者将其“还原”为历史事件?”

呸,这个小小说真的那么重要吗?让我们试试,那位读者读它一遍能说清故事的情节和它的感动之处我就服他了。

我崇拜张爱玲的语言功力和她那妙趣横生的绝妙比喻以及对事物的深刻观察力,但对其自身的生活和对文化事业正面的贡献我不敢恭维。也可能因为在张爱玲所有的作品中,那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敏感苛刻,那种华美、迷离、寂灭、凄凉,以及一切颓废的情绪才让人感觉到美?。但总体来说她是颓废、邋遢的。她可以一两个月不打开朋友的信,朋友要到美国拜访她,朋友都已经回来了她才读信还问什么时候来,朋友苦笑地说都已经回来了,她才说一两个多月的信刚刚拆开读。因此说“它整整写了近30年”你要想一想她是怎么个写法。更有张爱玲本是个高产的作家,什么东西能值得写30年呢?写经书也用不了30年吧?怕是这个《色•戒》本身对她并不重要,或扔到垃圾篓里又捡回来给《惘然记》凑个份子。

妙,妙就妙在我们的大导演首先挖掘了这个“色”字,先在色字上下功夫,管它作品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只要吸引人的眼球就好,能捞到名利就好。我们的大导演是有眼力和工夫的,不是已经弄出了个“断臂”代名词(说不上将来要写到辞典里) 吗?因此说“李安最初为何会看上《色•戒》,始终是个谜团” 没有什么谜团。

一部《色•戒》炒作得真好,管它色不色先让男女演员露她三点,然后各地或各国就有了不同的版本,什么七分钟版、三分钟版、十八岁版、二十一岁版等等,直勾人们的情欲,哪还能舍不得花钱一睹为快。